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558章 见契机齐王谋燕布仁义孟轲克蓟 (第6/12页)
赵宫加盖了玺印。 与此同时,赵王雍听从苏秦之言,使宫人将公子职母子接入王宫,非但辟出一座宫院让其安住,且还置宴压惊,好生款待。 司马僖持双边睦邻协议回到灵寿,中山王连看数遍,再无疑虑,盖好印玺,交给随行的赵使带回,次日即到太庙祭祖,拜司马赒为主将,“率三军之众,以征不义之邦”。 除守御之外,中山国能点出的三军之众不过三万,战车为五百乘。拜将仪式上,年近六旬的司马赒踌躇满志,豪气干云,对天誓道:“燕王姬哙昏昧无道,不分大义,不告诸侯,而臣主易位,绝其召公之业,断其先王之祀,是可忍,孰不可忍。臣虽不才,今奉王命,愿从士大夫以靖燕疆,祈请皇天后土、列祖列宗,佑我功成,保我中山之域万世康宁。” 誓后三日,司马赒即引三军三万离开灵寿,发至燕国边境,在中易水南岸安营扎寨,以观齐人动静。 齐都临淄,出使赵、中山的使臣率先复命了。齐使田文带来赵国消息,说是秦人加兵少梁,有意伐赵晋阳,赵国须全力以赴,防备秦人,实在抽不出兵力,但赵国将无条件支持齐与中山伐燕。 赵人不出兵是齐宣王早就预判了的。当然,宣王也不希望赵人出兵。燕室自乱,燕地已是齐人的囊中之物,宣王由衷不希望更多的人来瓜分这锅羹汤。 有中山就够了。 无论如何,燕国这锅羹汤不能由齐人一家独喝,让给中山喝几口,于齐只有好处,一则中山可以死心踏地跟从齐人,制约赵国,二则于天下列国也是交待。 伐燕三军,齐宣王也早备好了,起初是五万人,这见中山出兵三万,宣王就又追加一万,同时亲至太庙祭过祖宗,拜匡章为主将。 匡章上任数日,却是迟迟不肯出征。 匡章在等出使洛阳的使臣。 其实,不是匡章在等,是孟轲在等。 得不到周天子的征伐诏命,孟轲坚决阻止匡章出兵。身为弟子,匡章不敢违抗师命,只好实言奏报宣王。宣王无奈,只得使人快马赴洛阳催促。 终于,在中山使臣回来之后的第十一日,使臣由洛阳归来,随身带回盖着大周王玺的伐燕诏命。 孟轲喜甚,约匡章入宫觐见宣王。 孟子出征,不能不受王命。 宣王迎出宫门,见过礼,携孟子手入内。 “听章将军说,夫子也要随军出征,寡人梦里笑醒几次了呢,哈哈哈哈,这叫什么,这叫天佑寡人!”宣王又笑几声,朝孟子拱手,“夫子在上,请受辟疆一拜!” “谢齐王看重!”孟子回礼,“孟轲此来,是请求王命的!” “是了,是了,夫子出征,不能没个名分!”宣王看向匡章,“匡章将军,您是主将,看夫子担当何职合适?” “夫子为臣师,臣为三军主将,没有比军师更合适的职分了!”匡章拱手。 “嗯,军师,”宣王点头,看向孟子,“请问夫子,此职可否?” “孟轲既从王师,惟王命是从!” “拟旨,”宣王看向御史,“诏命孟轲为三军之师,与匡章将军同领三军,伐无道之燕,特此,田辟疆。” “敢请齐王再加四字,‘奉天子诏’。”孟子急道。 宣王眉头略皱,迟疑一下,再道:“拟旨,寡人特聘孟轲为三军之师,与匡章将军同领三军,奉天子诏,伐无道之燕,特此,田辟疆。” “谢齐王厚遇!”孟子起身,叩拜,“天运转动,再逢文武之时。齐王奉天承运,邹人孟轲领受诏命,誓引正义之师,伐无道之国,竭诚尽力,助匡将军成就此功!” “夫子请起!”辟疆扶起孟子,“此番伐燕,得夫子神助,寡人幸莫大焉!” “孟轲尚有一请,望齐王成全!”孟子看向齐王。 “夫子请讲。” “孟轲斗胆,请王弓一用!” “王弓?”宣王怔了,看向内臣。 “想是宫中所藏的武王大弓吧?”内臣看下宣王,又看向孟子,语气半是回禀,半是征询。 “正是。”孟子拱手。 “传旨,为夫子请武王大弓!”宣王朗声颁旨。 孟子请到王弓并三支御矢,谢过宣王,仅带弟子万章一人,以布衣之身直入军帐,从大军北征。 这一战是属于他孟子的,他也早已想定如何征伐了。 大齐三军走过河间地,将入燕境前夜,孟子使万章把主将匡章请入军师大帐。 “匡将军,”孟子改过称呼,“明日入燕,老夫问你,可知如何征伐无道之邦?” 如何伐燕是早在临淄就已拟定的战略,孟子也是知道的。此时孟子再次问起,匡章晓得他另有话说,拱手:“弟子不知,敬请夫子赐教!” “奉天子诏命,兴正义之师,伐无道之邦,身为主将,你须牢牢记住两个字!”孟子顿住话头,盯住匡章,目光征询。 “两个字?”匡章有点儿懵头。 “一个字为仁,一个字为义。” “弟子记下了!”匡章拱手。 “既为仁义之师,敢问将军,可知何为仁义之师?” “这个……”匡章迟疑一下,“师出有名